

封面新闻记者 马晓玉
世人爱牡丹,多因刘禹锡笔下“唯有牡丹真国色,花开时节动京城”的倾城之姿。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舒庆艳却更欣赏其“有此倾城好颜色,天教晚发赛诸花”的厚积薄发。不争早春,却终成花王。即便在千年流芳之后,科学家们仍能从牡丹的基因、花瓣与籽粒中,读出新的故事、发掘新的价值。
10月24日,在“2025封格女性年度公益之夜”上,舒庆艳荣获“2025年封格女性菁英奖”。即使研究了二十年,舒庆艳对牡丹的热情却依旧不减。
始于颜值,忠于价值:一株牡丹的多重使命
舒庆艳与牡丹的缘分始于2005年航心配资,博士毕业那年,她全身心投入到牡丹研究,至今已整整二十年。
“我们最初是想培育出更漂亮的牡丹,为此从全世界收集了800多个品种,形态颜色各异,美不胜收。”她回忆道,科研的起点,是那份对“国色”的欣赏。
然而,2011年的一则公告,为她的研究注入了更深层的使命:牡丹籽油被批准为新资源食品。这意味着,牡丹不仅能赏,更能“榨油”。
“很多人疑惑,市场上食用油种类已经很多,为什么还要开发牡丹籽油?”舒庆艳以数据揭示背后的国家关切:“我国食用油和油料的进口依赖度接近70%,扩大传统草本油料种植又面临与主粮争地的难题。”
而牡丹,作为中国特有植物,具有耐荫、耐旱、耐寒的特性,可在非耕地上种植,完美避开了“与粮争地”的矛盾。其产量和含油量不亚于大豆,且为多年生植物,一次种植可受益数十年。牡丹籽油更富含90%以上的不饱和脂肪酸且油酸:亚油酸和α-亚麻酸接近1:1:1.5黄金比例,烟点高达200℃,是名副其实的健康油。
迎难而上:从“不结果”到“高产田”的科研突围航心配资
理想虽美,实践却充满挑战。团队在牡丹田里首先遭遇了打击:许多牡丹只结少量果,产籽量低。他们发现,牡丹存在“自交不亲和”的习性,即自花授粉难以结实。
为解决这一难题,团队先是研制了专用授粉器进行人工辅助授粉。进而,为应对大规模种植需求,他们创新引入无人机授粉技术,使产量提升约30%。遵循“不与粮争地”原则,团队开创了“林下套种”模式,在果树行间种植牡丹,高效利用土地资源。他们还研发了专用地布覆盖技术,有效抑草保墒,并构建“牡丹-走地鸡”复合经营模式,将牡丹茎叶及枯枝转化为饲料,鸡粪还田肥地,形成绿色循环。
然而,要让牡丹籽油从实验室走向百姓餐桌,还面临另一核心瓶颈:缺乏高产、高油的专用品种。牡丹育种周期极长,从播种到开花需五年,堪比“静待花开”的漫长修行。
于是,舒庆艳及其团队通过对上百个牡丹单株进行精细筛选,终于发现含油量高达30%的优良品系(主流品种仅为20%),这意味着同等产量下可多产出50%的油,为产业化带来曙光。
“我们希望用高产又好看的品种,和我们这种高效的栽培模式,以及规模扩大的种植面积,让牡丹籽油能够进入千家万户,成为大家餐桌上的健康油。”
女性力量:以牡丹品格,诠释坚韧与热爱
在舒庆艳眼中,牡丹的品格与女性科研者的精神内核高度契合。“牡丹耐半阴、抗旱寒、耐瘠薄,这种顽强的适应性,正如女性科研人员在不同环境中坚持发挥价值的韧性。”她说道。
“科研路上难免艰难险阻,但坚持下去,总会开花结果。”这份信念,源于她内心不减的好奇与热情。“我一直觉得科研很有趣,再难也不觉其苦,因为热爱。”
此次参加“2025封格女性公益之夜”,在她看来,便是一个向社会传递牡丹多元价值的契机。“大众熟知牡丹的观赏美,却未必了解其深层的产业价值与生态意义。我希望能让更多人看到航心配资,这朵花如何服务于国家战略与人民健康。”
启远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