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“蟹王”重622.1克,由江西省吉水县盘谷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选送;“蟹后”重451.2克,由上海惠康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选送。
11月11日,全国河蟹产业界一年一度的“奥斯卡奖”在沪揭晓:江西大闸蟹力压阳澄湖等“湖蟹”,继2022年之后重新夺回王座;而来自上海崇明岛蟹塘的本地蟹,以约17克的微弱体重优势,“爆冷”首次封后。
今年“蟹王”诞生。
时值立冬之后品蟹最佳时节,来自上海、江苏、安徽、浙江、湖南、湖北、江西、山东、贵州、宁夏、辽宁等地150余家单位选送的近4000只河蟹,决胜上海海洋大学蟹文化节暨“王宝和”杯全国河蟹大赛。仅从“重量级”看,今年蟹王在“秋老虎”中仍增肥成功创元网配资,相比去年580.5克的蟹王,上到了“一斤二两”级别,一举成为前五名中唯一超过600克的选手。
今年“蟹后”诞生。
全国河蟹产业连续两年遭遇高温侵袭,导致大闸蟹蜕壳节奏和最佳育肥温度延后,这两年大闸蟹的性成熟比往年推迟了20天左右,因此“晚熟”成为全行业共同特征。与去年高温天的“突然袭击”不同,今年河蟹行业对于高温已有心理准备,在技术和管理上提早布局,如通过种植多种水草,特别是耐高温水草的较广泛种植,营造了“水下森林”,为大闸蟹撑起“遮阳伞”。
上海本地蟹当选“蟹后”。
同时创元网配资,各养殖区也加强水质调控,保持水体的适当透明度,与水草活力形成互惠关系,缓解了大闸蟹在高温天气中的不适感。尽管今年立秋后的“秋老虎”持续发威,部分地区出现一定程度的“损蟹”,但已难撼动全国仍是河蟹丰收年的大势。总体来看,今年大闸蟹产量、规格和品质等整体上好于去年。

在上海,地产大闸蟹形成崇明、松江、宝山和浦东四足鼎立,青浦和金山两翼协同的产业格局,走出独具特色的精品化发展之路。今年,上海持续高温天数虽破近百年纪录,但上海河蟹产业依托科技创新,构建“水下森林”和“水下草原”、优化养殖空间并配置池底增氧“新风系统”。通过养殖后期强化育肥,上海滩大闸蟹进入膏满肉甜之时,可谓“好蟹不怕晚”。
王春(右)在大赛现场工作。
作为养蟹老法师,上海海洋大学高级工程师王春告诉记者,不论是固城湖还是大通湖等,湖蟹的生态环境条件具有先天优势,而此次池塘养殖为主的上海本地蟹能够从体型到品味获评为“选美皇后”实属不易。11月12日起,海大还将与青浦区人民政府共同开展全国河蟹大赛“青浦行”,为大赛获奖单位提供展示和推介平台,为广大市民提供感触优质河蟹、体验蟹文化的机会。

目前,我国大闸蟹形成了长江、黄河和辽河水系三大地理群体和自然分布区。辽河水系大闸蟹在成蟹阶段比长江水系大闸蟹少蜕一次壳,而提前一个月左右上市,巧妙地错峰上市,精准填补了中秋、国庆双节时期的市场空窗,但其平均规格普遍小于长江水系大闸蟹。
而随着全国河蟹养殖技术不断发展,曾经的北方小个子大闸蟹也变得更大更强了。今年创元网配资,辽河水系大闸蟹首次参加全国河蟹大赛,与长江、黄河水系一起,大闸蟹“三兄弟”同台竞技。值得一提的是,今年还有来自宁夏贺兰县的4家企业,携盐碱地大闸蟹首次参赛,正通过产学研合作构建起耐盐碱的“塞上湖蟹”品牌体系。
启远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